目录
音乐评论
论陈其钢《逝去的时光》中的古琴元素 江恬恬;黄祖平;86-88
《沂蒙山歌》——对位的技法与魅力 郝峰;89-91
歌剧咏叹调《一首桃花》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王放恒;92-93
从《孤松吟风》到《流韵》——简论贾国平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格调 张亚鑫;94-96
关于改编现代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的创作体会 武丹宁;97-99
歌曲《土尔扈特美丽的姑娘》中的民族音乐特色探析 邵冬梅;100-101
从《春晓》的分析看黎英海唐诗歌曲的创作特征 姚立华;102-103
风格迥异、舞姿婆娑——《第一新疆舞曲》分析与探讨 刘慧媛;104-105
审美嬗变对唢呐音乐创作之启示 郑杰修;106-108
论《爱乐之城》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叙事功能 王欣;109-110
民间音乐与创作
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旋律的变异特征 包明德;江富阔;111-113
浅谈晋北民歌古筝曲创编研究——《挂红灯》为例 陈娟;祁雅致;王琳润;114-116
论吕梁革命老区女性主题民歌中的音乐形象 常晓菲;117-120
外国音乐赏析
梅里亚姆音乐行为理论研究 王帅红;凌珂;121-122
细述由《威尼斯狂欢节》演绎的小号独奏曲 刘淼;123-126
迪帕克艺术歌曲诗乐相融特点分析 张文华;127-128
巴比特《钢琴曲三首》第一首之整体序列解析 丁艳;129-130
高校论坛
论小号在乐队中的使用——以舒曼《“曼弗雷德”序曲》op.115为例 冯宁;131-132
声乐表演中不可忽视的阶段——声乐作品解释 陈香莹;133-134
高师钢琴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郭淑君;135-136
阳新采茶戏的“非主流”传承方式探究 雷晓伟;成惠玲;137-138
移宫换羽,历久弥新——试论莫五平室内乐作品的创作格调与审美情怀 崔戈;139-141
中国传统文化的“主体间性”研究——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李林;142-144
从《乐府传声》看当代民族声乐对古代声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梁卫金;145-147
新环境下中国钢琴文化产业结构动态研究 骆媛媛;148-150
钢琴演奏的不良心理问题及调适策略 么雪;张晓敏;151-153
声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——以山西民歌为例 牛强;154-155
传统客家山歌濒危实质及艺术革新的思考 邓青;156-157
二十世纪“中原笛乐”发展探析 徐鹏;158-159
西洋管乐单簧管的“中国话”与“中国化”——析单簧管艺术民族化进程 汪学政;160-161
“重唱互动教学”促师生协同发展——谈综合性大学声乐基础课的现状及突破 王思思;162-164
要提升高校音乐师范生弹唱技能的实践探究 魏鹂娆;165-166
浅谈汉字书法笔法与民族声乐演唱的表达通性 许红霞;167-169
探索河北高校声乐室内乐学科建设——以声乐室内乐音乐会实践为例 许晖;170-171
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创新结构——评徐敦广教授的《民族声乐学》 聂卫华;172-174
降B与A调单簧管的应用与特点 王英男;175-176
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合唱艺术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杨天宏;177-179
常开常盛 常盛常新——高校器乐二胡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于雪琴;180-181
以戏曲的视角阐释当代竹笛艺术南派风格特征及形成路径 张娜;182-184
豫东大地上的戏曲奇葩——浅析豫剧豫东调特点与代表人物 张媛;185-186
声乐专业开设客家山歌演唱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吴卫洁;187-188
门德尔松艺术歌曲Op.71在高校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林映钏;189-190
视唱练耳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——以《艺术歌曲的读谱与分析》课程设计为例 左佳;191-1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