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声乐作品
追梦的中国冯再武;翟纯璐;李淑明;2-4
新大河涨水沙浪沙鲁林;5-14
瑶山最美是瑶乡胡培源;陈哲;15-18
月光情谢安庆;王振蒙;19-21
四月伤张丽华;徐红磊;22-23
静夜思王捷;24-27
轻轻唱杜心乐;28-32
洞庭月色梅实;王安军;33-35器乐作品
梁山意象王萃;贾晓莉;36-51
奏鸣曲肖端;52-57
浔江清王祖君;58-62
白鹿镇印象李嵬;63-65
武松打虎侯小林;66-72
文墨李璐伶;73-77
采花变奏曲高登斌;78-82音乐评论
继承与发展创作思想在两首“船歌”中的诠释——升f小调《威尼斯船歌》与g小调《船歌》创作手法之比较孙匡正;83-85
合唱艺术发展之我见李刚;86-87
“中国乐派”交响乐作品教学研究与实践——第一阶段(1916年至1949年)项目成果综述金野;88-90
再思考多元文化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冯晓莉;91-92
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傅议萱;93-94
饶余燕钢琴作品中四度“基因”的应用研究张鹏珍;95-97
“嗟叹”与“咏歌”的审美意境分析胡万里;98-99
二胡协奏曲《雪山魂塑》之音乐本体分析肖艳;100-101
从辛沪光作品看中国单簧管音乐的民族性及审美旨趣刘洋;102-105
谭小麟室内乐作品和声技法分析李婷;106-108
基于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钢琴曲赏析李晶晶;109-111
筝曲《西域随想》中的技法与审美特点分析郝晓虹;112-114
基于生物分类学视角的二胡阶元教学体系研究——以《二胡进级课课练》为例史智轩;115-117
钢琴曲《平湖秋月》中的“意境”美学阐释冀里萃;118-120外国音乐赏析
探究巴托克《钢琴奏鸣曲》(Sz80)的创作及演奏特征胡皓;121-122
肖邦第四叙事曲Op.52的创作与演奏研究黄乐为;123-125
当代合唱作品《地球累了》的音效研究曾雅兰;126-129
俄罗斯民族民俗文化语境下的斯洛尼姆斯基歌剧《威列涅娅》创作技法探究李思囡;130-132
格拉纳多斯《戈雅之画》的西班牙民族风格分析别克;赵戈非;133-134
万哈尔《C大调中提琴协奏曲》浅析张娟;135-136
《莫里克歌曲集》对19世纪晚期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影响丁冀芳;137-138民间音乐与创作
豫南民间歌曲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曾凡广;139-141
论山西民歌的发展路径与传承问题——基于“黄河系列”三部作品的比较分析李岩峰;142-144
美学视角下的闽东~1畲族民歌王育红;145-147
论《聊斋俚曲》曲牌【耍孩儿】的音乐结构逻辑刘楠;148-150
构建在多声音响上的“蝉歌”的音乐形态分析——以肇兴、小黄两个侗寨的蝉歌为例郭鸿斌;151-153
清中叶汉口城镇音声管窥——基于叶调元《汉口竹枝词》的研究欧阳亮;154-156
闵惠芬二胡艺术的“声腔化”与“润腔”研究吴瑕;157-159
布依族民歌《好花红》的审美意义及艺术魅力熊青伶;160-161高校论坛
美声歌唱共鸣的机理特征李珂;162-163
天津时调《秋景》的创新分析及教学意义张伟;164-166
艺术院校作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探索与实践——集创作、表演、鉴赏于一体的教学设计左佳;167-170
现代音乐创作语境下的宗教哲思——赵季平长笛独奏曲《大净》创作探析李晓迪;171-173
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合唱教学实践研究邹建军;174-175
依腔成韵,渐近自然——从《天鹅》看创新型右手技法对表现琵琶“腔韵”的特殊效用关睿;176-178
观察——分析:作为质性的音乐教育研究范式王刚;179-181
“舞台教学”理论的歌剧阐释——以教学歌剧《文成公主》为例黄锦;182-184
论《琵琶多声部教学法》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式任海花;185-187
地方高校参与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策略分析李硕夫;郁正民;188-189
浅析《一朵鲜花鲜又鲜》的艺术处理徐娟;190-192
2018中国青岛国际(即墨)合唱大会圆满收官193